临床上,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年轻的父母因为新生儿医院就诊,甚至有父母半夜里慌慌张张跑去。今天,我们就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些生理现象做一介绍,以便新手父母有个了解。

胎脂

足月的初生儿皮肤上会覆盖一层灰白色的皮脂,能够保护新生儿娇嫩的皮肤,这些胎脂的分布并不均匀,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自然消失,不需要刻意擦拭。

初生儿肚子大

这是由于腹肌发育不完善,腹壁比较松弛而受胃肠空盈的影响所造成的。有的家长常常把宝贝的腹部膨隆误认为是腹胀,其实是正常现象。随着婴儿年月的增长和腹肌逐渐发育,腹部会渐渐平坦的。

打嗝频繁

看到宝宝总打嗝,很多妈妈担心宝宝会难受或者生病了。其实,这是由于小宝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。家长可尝试拍隔、喂温开水、喂奶等方式来缓解,随着宝宝的成长,打嗝现象会逐渐好转。

粟粒疹

在鼻尖、鼻翼、颊、颜面等处,常可见到如针尖大小黄白色的小疹子,这就是婴儿粟粒疹。是由于皮肤在代谢过程中,不断脱落的细胞不断堆积,堵塞了皮肤上的小毛孔导致的,脱皮后自然消失。家长切记不要挤压。

生理性脱皮

婴儿出生前处在温暖的养水中,出生后受外界寒冷干燥空气的刺激,以及不断的新陈代谢,旧的上皮细胞脱落,出现生理性脱皮现象,是正常的。

脱皮期间,可以涂抹润肤油/霜,以保持皮肤滋润。其次,不要撕宝宝的蜕皮,存在感染的危险,等待自然脱落。

四肢蜷曲

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宝宝出生后,常有两小腿轻度弯曲,双足内翻,两臂轻度外转,睡姿呈现英文字母“W"和“M”状。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。随着月龄的增长,四肢逐渐伸展。和俗称的罗圈腿即“O”型腿毫无关系,根本无需捆绑保持曲直。

生理性抖动(惊跳反射)

初生儿在睡觉,或者受惊等情况下出现四肢颤抖的情况。这不是宝宝抽筋了,而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,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反射。随着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,就会慢慢消失。

吐奶、溢奶

新生儿宝宝胃呈水平位,胃容量小,吃奶过多、过急,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,是常见的现象。建议宝妈尽量采用坐喂、半卧位等姿势哺乳,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。喂奶后,及时拍隔,宜采取左侧卧位,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左右逐渐改善。

黄疸

大约70%以上的新生儿,在出生后2~5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现象,在一周内左右逐渐消退,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约持续一个月。这是正常现象,称作生理性黄疸。但如果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、黄染严重,或消退后又反复,都属于病理性黄疸,应及时就医。

蒙古斑(青斑/胎记)

大多数小宝宝的背部、臀部可见这样光滑的青灰色斑块,是皮肤中含有过量色素造成的。家长不必担心,蒙古斑通常会在孩子上小学前逐渐消失,不需要治疗。

吸吮小泡/脱皮

吸吮小泡指的是婴儿上下嘴唇中间部位出现的小泡,是因为吸吮动作所致,和喂养方式以及“上火”无关,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,爸妈们无须为此担心。宝宝稍大些,吃奶时间隔拉长,便不再出现。

嗓子发响

这是由于新生儿的喉头很软,呼吸时喉头的一部分会发生变形,空气通过变窄的那部分导致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,是正常的。当然,宝宝的鼻粘膜毛细血管非常丰富,且鼻腔狭窄,当有分泌物时,此种情况会加重,父母可以用小棉签轻柔地将鼻腔分泌物取出。

鹳咬伤

很多宝宝出生时脖子后面、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规则的红色区域,这是一些毛细血管群,通常会在1岁半左右时自行消失,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措施。

由于在西方有鹳鸟送子的传说,认为宝宝由鹳鸟叼来送到爸爸妈妈怀里,所以有人称这些红印为鹳咬伤。

马牙和螳螂嘴

“马牙”是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,就像小小的“牙齿”一样;螳螂嘴是新生儿颊部的脂肪垫,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。

阴道出血和乳房肿大

新生的女宝宝会出现阴道出血的现象,这是婴儿离开母体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的结果;乳房肿大也是受母体激素影响导致的。

这些也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不用担心。有些地方有挤压新生儿乳房的做法,这是错误的。

睾丸移动

刚出生的新生儿睾丸可能在阴囊中来回移动,有的时候可以移动到阴茎的根部,也有可能缩到大腿的根部,尤其是遇到冷的刺激后,睾丸容易出现移动的现象。只要大多数时间睾丸都在阴囊中,个别时候睾丸上下移动都可以视为正常现象,不用担心。

个子越长越小?我只是排泄多过进食!

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往往会有体重减轻的情形,这是因为宝宝的进食量还没有走上正轨,加上每天排出的大小便、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,使体内暂时性的失去平衡,造成体重在出生后前3~4天会减轻。

减轻的量可能多达出生时体重的10%,不过随着宝宝渐渐适应,八九天后这些体重就会补回来。

孩子尿血啦?!

我只是没吃够。

  “天啦,宝宝的尿怎么是红色的!难道是尿血啦!”新手爸妈第一眼看到有点淡淡泛红的尿不湿,一定是崩溃的。因为孩子刚出生没两天,如果真是尿血,那该是多严重的问题啊。

  着急上火之前,你得弄清楚一个新生儿生理现象——红色尿。这个现象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~5天,由于小便较少,加上白细胞分解较多,尿液中尿酸盐排泄增加,从而呈现出红色,还可能稍有混浊。这不是血尿,也不是泌尿系统出了问题,而是宝宝在提醒你,喂养的奶量不足。只要加强喂养就能解决问题。

  此时,可加大哺乳量或再喂少量温开水,一般3~5天红色尿自然就会消失。但如果超过10天仍存在此情况,则属异常,需及时就医。

“黄金宝宝”是肝炎吗?

你给的胡萝卜太多啦!

  一段时间内,你突然发现宝宝的皮肤变黄了,特别是手心、脚掌金黄金黄的,而且身体其他部位也开始变黄。常识告诉你,除了新生儿黄疸孩子会变黄外,就是肝炎会有这样的体征了。

  宝宝变黄真的是肝炎吗?这时,你需要观察下宝宝的眼睛。如果白眼球也发黄,就需要及时就医;但如果白眼球并不黄,那你就该查查孩子的食谱,是不是胡萝卜、南瓜、橙子,这些黄色食物添加过多。如果经常甚至每天给孩子喂这类食物,其中的色素在皮肤下沉积,就会造成宝宝皮肤发黄。

  这类“小黄人”一般在暂停黄色食物摄入一段时间后就可自然“变白”,家长不需特别担心,或额外给孩子吃药。

手脚颤抖?这只是惊跳反应!

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局部的肌肉会有抽动的现象,尤其手指或脚趾会轻轻地颤动,或是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、声音或震动等,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,很快又收回,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"惊跳"反应。

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。此时,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,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。

注意:如果宝宝出现了两眼凝视、震颤,或不断眨眼,口部反复地做咀嚼、吸吮动作、呼吸不均匀、皮肤青紫,面部肌肉抽动等症状时,就不是惊跳了,考虑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疾病,医院就诊,并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协助诊断。

O型腿是缺钙吗?

等我6岁,咱走着瞧!

  宝宝学走路,新一轮担心又开始了。只要一见孩子走路有点内八字、O型腿,很多爸妈就忍不住怀疑宝宝缺钙,或担心骨骼有问题。

  这是从婴儿时期、学步时期(0~2岁)的O型腿,到发展走路承重初期(2~4岁)的X型腿,再回到正常膝直状态(6~7岁)的一个发育过程。其中出现的看似异常的O型腿和X型腿都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生理状态,无需担心,也不必给孩子滥用药物补钙。

  家长们   “这孩子怎么有点斗鸡眼啊?两眼不对称,右眼比较靠中间,左眼还好。”不少家长在逗孩子玩时,突然发现孩子两只眼睛不在一个轴位上。结果,仔细观察发现一堆问题,比如孩子眼距近,看东西有斜视等。

  其实,1岁以内的宝宝,眼球还未发育成熟,眼球比成人小,6个月婴儿眼球只有成人2/3大,眼轴距离也短,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,看近物时常有短暂性斜视,都属正常生理现象。但这些就容易给人造成宝宝是“斗鸡眼”的假象。

  孩子出生头7年,眼球发育最为迅速,一切都会慢慢归于正常。同时,视力问题发展也有一个“异常”表现。初生婴儿多为远视眼,9个月视力约0.1,1岁达到0.2,3岁达到0.6,4岁前后视力达到1.0,到12岁左右才完全稳定。

耳后长了小肿瘤?

那是我的淋巴结!

  给孩子洗脸洗头,无意间突然摸到宝宝耳后、脖子和后脑勺有一些豆子大小的疙瘩,硬硬的,是否感觉有点惊恐?对于身体上的异常包块,人们往往都会想到不好的结果。

  然而,在这些部位摸到小肿块其实蛮正常,特别是学龄前的宝宝。颈部、后脑和耳后的小疙瘩多是淋巴结,小如黄豆,大似花生,活动度良好,没有明显压痛,如果你在触摸时宝宝没有特别抵触,这就属正常生理现象,不必过于担心。另外,宝宝腋下、腹股沟等处也有类似疙瘩。家长只需注意观察淋巴结有无明显变大,如出现红肿,触痛,活动性变差,则需及时就医。

  1岁以内婴儿由于脂肪较多,不易被发现。1岁以后宝宝淋巴结多可被摸到,这时也进入淋巴快速发育期。7岁左右,淋巴结可分成小叶;青春期后,颈部淋巴结直径常可超过1厘米;而到成年后,淋巴结基本不再生长,甚至有些退化,才会触摸不明显。

加入喜望宝妈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ogkm.com//mjcczl/1485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