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外阴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>> 外阴囊肿常识 >> 木村病KD
肌骨超声,医路同行
木村病病史摘要
患者,男性,22岁。因发现双侧耳后、四肢渐大性肿物13年,偶伴左手麻木8年来院就诊。13年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耳后有一肿物,约黄豆样大小,质硬,不活动,无伴疼痛不适,当时未处理。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腋窝、肘关节内侧、腹股沟处肿块,初始肿块呈黄豆大小,质地硬,活动度可,无压痛不适,当时未予诊治;之后肿物逐渐增大,偶感左手小指麻木感,无伴疼痛不适。专科检查
双侧耳后分别可见大小约1.0cm×0.5cm肿块,边缘尚清,质地硬,无囊状感,活动度差,表面皮肤可见色素沉着;双侧腋窝分别可触及大小约1.0cm×0.7cm、0.5cm×0.6cm肿块,质地硬,边缘清,活动度可,无波动感,无压痛;双侧肘关节内侧及双侧腹股沟分别可触及大小约5.0cm×3.0cm至4.0cmX3.0cm串珠样肿块,质硬,边缘清,活动度可,无波动感,无压痛,双侧肩、肘、髋关节屈伸活动可。左手分并指试验阴性,夹纸试验阴性,Forment征阴性,左手各指浅感觉、末梢血运可。实验室检查
肘部外观
超声图像
左侧肘部
右侧肘部
左侧腋下
右侧腋下
左侧腹股沟区
右侧腹股沟区
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
木村病
概述
木村病(Kimurasdisease)是一种大量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慢性疾病,最早由我国学者金显宅于年以“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”进行报道,后由日本学者Kimura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命名为Kimurasdisease。目前国内标准名称为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”,而西方及日本的文献主要采用”KD”表示。
病因与发病年龄
一种病因未明、发病率较低的慢性免疫性疾病,好发于20-50岁的东方男性,其发病率较低,发生缓慢。
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-内分泌功能紊乱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过敏及寄生虫叮咬和病毒感染有关,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而误诊。
临床表现
以长期存在并易反复的无痛性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,多见于头颈部腮腺区,其他常见部位包括眼眶、腋窝和腹股沟等,也可发生于颅骨、肺部和肠道等部位。
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的增高,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特征性改变。
特征性三大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结节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升高。
部分患者可合并肾脏损害、脑栓塞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下肢深静脉栓塞、心肌炎、荨麻疹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。
诊断要点:(以下表现则应考虑)
1.中青年男性,头颈部慢性无痛性肿块
2.局部淋巴结肿大
3.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、血清IgE水平升高
4.超声、CT和MRI有助于了解疾病部位、范围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,判断病变进展情况
5.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病理检查(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)
诊断需要综合体格检查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,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
鉴别诊断
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(ALHE)
骨嗜酸性肉芽肿
过敏反应的淋巴结炎
粒细胞性白血病
治疗
木村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、类固醇激素、免疫抑制剂及放射治疗等,但均难以根治,术后或停药后可出现复发。
手术切除加放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。局部及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。
预后
本病进展缓慢、呈良性病程,但预后较差,易复发。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,明确诊断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。
文献:病理学典型组织特征为:
病变主要位于皮下组织,有淋巴增生,以淋巴滤泡形成和增生为主,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浸润;可形成生发中心和嗜酸性微脓肿,可见IgE网状结构及管壁玻璃样变和纤维化。
文章往期回顾(点击下面即可阅读)跟腱断裂超声诊断
腕掌隆突症(老板腕)超声诊断
不对之处请多多斧正。感谢大家的厚爱,如果我们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ogkm.com//mjccyy/153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