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难治性体表痰核,好发于各年龄段,病程旷久,病情多发,易复难愈。在此疾病的治疗上,中医学以显著的疗效与极低的复发率,较西医学具有明显优势,故在临床上应用甚广。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,雷根平主任指出本类疾病的病机主要有脾虚生痰湿、气虚致血瘀、阳虚而寒凝等,总属虚实夹杂,且虚实病机之间互相影响;同时提到了痰湿病机贯穿于整个病程,在治疗上采用化痰、活血、散结、温阳等治法,于临证时灵活处方,主张必要时须用重剂起沉疴,收效甚佳,列举验案两则,以飨读者。

欢迎引用本文:

李松,曹文斌,于航星,等.雷根平主任辨治难治性体表痰核验案两则[J].天津中医药,,36(11):-.

LISong,CAOWenbin,YUHangxing,etal.TwocasesofchiefphysicianLEIGenpingsdiagnosisandtreatmentofrefractorysuperficialsputumnuclei[J].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,,36(11):-.

雷根平主任辨治难治性体表痰核验案两则

李松1,曹文斌1,于航星1,雷根平2

(1.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,咸阳;2.陕西中医院,咸阳)

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,凡患者皮下结核、质硬、色不变、无疼痛者皆可诊断为“痰核”或“痰注”,包括现代医学的皮下脂肪瘤、皮脂腺囊肿等,局限性或单发者,多以手术治疗,但易反复发作,且遗留瘢痕。若皮下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肿为泛发性,或久治不愈,即属于难治性体表痰核。西医治疗多无良策,中医采用辨证论治、守法守方、久服调养等方法,每多获良效。

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,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。雷根平主任认为本病多以脾虚为本,以湿、痰、瘀为标,且标实多互相兼夹为患。然而临床中辨治此类疾病时,本虚、标实为何,孰重孰轻,亦是立法处方关键。并在治疗此病时,多以化痰除湿、活血化瘀立法,据患者整体情况,确定遣方侧重点。雷主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、教学、科研,对于难治性体表痰核的辨治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且屡得良效,现列举典型病案两则如下。

1痰瘀互结睑囊肿,祛瘀化痰效堪颂

患者女性,31岁,年5月8日以“双侧上眼睑多发囊肿3a,复发1月余”为主诉就诊。3年余前因多次进食火锅后出现双侧上眼睑多发囊肿,于当地诊所口服中药治疗1月余,自诉服用之中药极苦,且未获寸效,眼睑囊肿大小反增不减,医院,诊断为:“睑板腺囊肿”,行手术治疗后,自诉囊肿消失,期间多次复发,皆行手术治疗。本次双侧眼睑发病已月余,因患者不堪忍受金刃之苦,今为求中医药治疗,遂来本处,刻下症见:双侧上眼睑多发囊肿,红肿质硬,大如绿豆,不甚疼痛,平素怕冷,以小腹、双膝及双下肢为甚。神疲乏力,精神不佳,纳眠可,二便可。舌暗淡苔白稍腻;脉沉滑。西医诊断:睑板腺囊肿;中医诊断:胞生痰核(脾肾阳虚,痰瘀互结型)。治法:健脾温肾,活血化痰;方用附子理中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:党参、清半夏、炮姜、小茴香各15g,干姜、蛇床子、黑顺片先煎各30g,炒白术、当归20g,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莪术、三棱、陈皮各10g,生黄芪45g,肉桂5g,15剂。

年6月5日2诊:左侧上眼睑囊肿消失,仅余右侧上眼睑囊肿,怕冷、神疲乏力、精神不佳等症缓解,上方加生姜30g,白芷、皂角刺各10g,黄芪加至60g。7剂。1周后复诊诸症缓解明显,囊肿较前变小,效不更方,继服7剂,以固后效,随访3月,未复发。

按语:中医称此病为胞生痰核,见于《眼科易知》,为脾所主,且多责于脾虚生湿,湿聚成痰所致。该患者系汉中人士,本为阳虚之体,但平素好食辛辣炙煿之品,复因饮食不节以致酿生湿热,发为本病,而前医只观得囊肿红肿胀大,而未识得阳虚之本,一味以寒凉治之,故疾病反有加重之势。患者素体阳虚,又失治误治,伤及阳气,导致阴寒内生,阴盛格阳于上,故表现为小腹、双膝及双下肢怕冷尤甚,眼睑红肿。下元阳虚,脾肾不足,火不暖土,脾运不健,水液代谢、运化失常,停聚而生痰湿,目胞为脾所主,疾病发于本位;且经多次手术,金刃损伤血络,离经之血停滞为瘀。结合舌脉,辨为脾肾阳虚、痰瘀互结证。用理中汤加陈皮、半夏治其中焦,温中祛湿,以绝生痰之源;方中炮姜、干姜同用者,意在用干姜温中焦之阳,以健运脾胃;而炮姜本身性辛热,善走血分,可使诸药之力散达周身;配伍肉桂、附子引火归元;并用小茴香、蛇床子等温其下元,以补火暖土。合桃红四物汤加三棱莪术养血活血;以化停瘀,标本兼治。黄芪之用,一者治痰者须治气也,气机通畅调达则津液随气布散于周身,而无生痰之机,可谓气顺而痰自消;二者雷教授取其益气之功,常用于治疗精神不佳,乏困无力,一物而两善备焉。此为本虚标实之证,补之则标愈实,攻之则本愈虚;治当旋补旋行,则补无壅滞之虞,攻无削伐之患;堪补堪攻,尤可贵也。

2顽痰多发脂肪瘤,大剂夏芥病方休

患者女性,65岁,年5月8日以“双上肢、腹部多发结节2a,增多、增大1年余”为主诉就诊。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、腹部多发结节,大如黄豆,曾就诊于本院,诊断为“脂肪瘤”,未重视及系统诊疗。1a前发现结节数目、大小皆增加,亦未重视,今日因其家属恐病情进展,特来就诊。刻下症见:双上肢、腹部多发结节,以双上肢为主,约2cm×2cm大小,质坚韧,活动度可,无压痛。时有夜间右下肢抽痛。余无不适,平素怕冷,易外感,情绪不佳,纳眠可,大便不成形,甚则完谷不化,小便正常。西医诊断:脂肪瘤;病理活检:脂肪瘤(病理号:10521;镜下所见: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,检查单位:陕医院)。中医诊断:痰核(痰瘀互结,久病入络)。方用六君子汤合化痰散结汤加减:党参、茯苓、炒白术各15g,清半夏90g,陈皮、甘草、炒苏子、炒白芥子、炒莱菔子、三棱、莪术各10g,瓜蒌20g,生薏仁60g,生白芍30g,酒乌梢蛇15g,7剂。

年5月8日2诊:诉双上肢、腹部多发结节未见明显缩小,夜间右下肢抽痛减轻,怕冷消失,大便仍不成形,余正常。于上方中加黄芪60g,生地30g,桂枝10g,荆芥、皂角刺15g;生白芍加量至45g,白芥子加量至30g,清半夏加量至90g,15剂。

年8月14日3诊,患者因故停药,结节未见改善,夜间右腿抽痛消失。大便稍有改善,余正常。于2诊方中去皂角刺,加浮石20g,丝瓜络15g,生姜30g,7剂。

年8月21日4诊,诉部分结节开始减小,余正常。上方加桃仁、牡丹皮、赤芍、路路通各15g,白芥子加至45g。1周后复诊,结节明显减小,效不更方,连续服用2月余,结节基本消失。期间清半夏用至g,白芥子用至90g。

按语:该患者亦从痰瘀互结论治,不同的是久病多虚,入络为瘀。用六君子汤健脾除湿化痰,合用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皮下结节病主方化痰散结汤,佐以乌梢蛇通络之功。尽管立法处方,标本同治皆切合病情,然患者服药3周后,其余诸症皆改善,唯周身结节无缩小、消退之势。思之此乃病久顽痰胶结难化,非重剂不能获效,遂将清半夏、白芥子用量渐增始效。清半夏、白芥子乃朱老化痰散结汤中对药,白芥子善消皮里膜外之痰,搜剔痰涎,化其黏滞之性,绝其攀附之援,治痰核为病者,甚为佳妙;与半夏燥湿化痰相伍,再配以桂枝、乌梢蛇、丝瓜络、路路通——左之右之、无不到之,透达血络,合用荆芥走表为引,使夏芥消磨痰涎之力,内则通达周身,外而行于皮腠,是以通燥皆灵,搜消共效。顽痰之治,法莫善矣。

3结语

雷主任指出皮下痰核病因病机主要有:膏粱厚味,脾虚痰聚、蕴生痰核;失治误治、伤及中阳、反复不愈;反复手术,损伤血络、积瘀难治等3方面。而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上,提出湿浊痰瘀既是病理产物,也是致病因素;并且湿浊聚集,痰瘀凝滞是病机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。其虚实病机之间密切相关,相互影响,雷主任将这种虚实病机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并存在极为重要的联系,总结为病机的相因性。雷主任认为脏腑虚衰、正气损耗,气血运行、水液代谢失度,而生湿浊痰瘀;反过来湿浊痰瘀等实邪,导致脏腑更加虚衰,气血、水液运行受阻更甚;导致机体正气损伤更甚;如此循环往复,病随时剧,无有愈期。因此雷主任在治疗该类疾病时,主要以健脾化痰、顾护中阳、活血化瘀、重剂起顽疾及饮食调摄等为法为则,但主要着重于其病机的关键环节——痰湿瘀结,并以化痰除湿、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第一要法,将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,常获良效,在临床中值得推广。

基金项目:陕西省名中医雷根平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(012)。

作者简介:李松(-),男,硕士研究生在读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。

通讯作者:雷根平,E-mail:leigenping

.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ogkm.com//mjcczl/1478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